译文
虎丘一片苍茫,过去吴王称霸的业绩传扬千古,而今也只是山色阴阴,遗迹难辨了。
姑苏城外,月影斜照,城内歌舞楼台笛声幽扬,天涯万里,砧声阵阵,夜色迷蒙,心中泛起思乡之情。
南国与敌浴血战斗的抗清战士,在这样的夜晚,想起家乡也会潸然泪下;严冬将临之时,战士的妻子正拿着剪刀在裁制冬装。
只要能完成复仇大业,我愿意像伍子胥那样鼓腹吹萧。但是想想自己的处境,复仇的希望越来越渺茫,心中一片凄凉。
注释
虎丘:虎丘遗迹。
阴阴:幽暗的样子。
一夜砧:一整夜(没有停歇)的捣衣声。
砧:捣衣声。
此诗作于顺治十年(1653年),时南明桂王及郑成功的抗清活动正在进行,作者出游闽浙赣等省,一方面为了避难,一方面想与郑成功、张煌言等联系共同抗清。诗人由杭州抵苏州,在游览苏州著名古迹虎丘时,即在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。
参考资料:完善
首联,从写景点地。说苏州虎丘的山色,到来只见到“阴阴”一片;旧时吴国的“霸业”,已经消亡,所谓“虎迹”,也已旷远迷茫,成为历史梦影,无可觅求。点地之外,又借吊古以伤明亡及明亡后的南方形势不振、气象萧然。这联写实,但联系史事,已实中有虚,表现在时间的跨度上。以下各联,景事情结合,有对当前的实写,有对远处的想象,更是虚实结合,主要表现在空间跨度上。
第二、三联由虎丘拓展到苏州,到整个南方地区,兼写人心和国事,范围、意境,大大加广加深。“万里天涯一夜砧”,说万里天涯,在“一夜”之间,到处都可以听到“砧”声响动。古时秋风一起,妇女们在“砧”上捣布,准备为家人缝制新衣,其“砧”
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,字裕光。父岩士,生孝子十年殁,家无旨畜,母针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。泣曰:“养亲,儿职也。儿不养母,乃藉母养儿,儿心何安!”遂弃书史,勤耕作,市珍怪之食,进之母,而己甘食淡焉。母病喉,勺饮,喀喀不下者三昼夜矣。孝子呼天求救,母梦神人刺以针曰:“哀而子之孝也。”觉,一汗而愈。雍正七年秋,海风起,城中生波涛,孝子居故穿漏,夜半屋摇摇然,孝子趋负母,伏几下。俄而前后庐舍崩,所避处独完。
孝子父亡逾年,大父亦亡。及其莽也,时届严寒,体故赢,手炭土,僵大雪中。治冢匠数人,蕴火覆之,沦以汤,乃苏,年五十五卒。卒时抱母大恸,嘱其孤某善事大母。
相传其幼时,居父丧,寝苫块中,哀号三年,每出入,邻人指曰:小孝子,小孝子。盖其天性然也。乾隆三十年,大吏闻于朝,建坊曲江里,立祠其旁。
论曰:《孝经》一书,圣人所以为人子训者至矣。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,而李孝氏子独因孝以废书,何耶?中庸曰: “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”古之人能率其性者,无俟于教也。不然,慈乌反哺,羔羊跪乳,使彼所读何书哉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