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文
果州南充县有个贫寒的女子,名叫谢自然。
她痴呆木讷没有什么知识,只是听说世上有所谓的神仙就轻易相信。
于是就起了轻生的念头而去学习仙术,一个人去了金泉山修习道术。
世上的繁华荣誉她都纷纷弃绝,甚至将父母养育的慈爱也都抛诸脑后。
她集中思想,一心一意地去感应魑魅,恍惚的神情很难呈述出来。
有一天她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,感到有云雾生腾在其间。好像听到了来自冥冥之中的笙竽之乐。
白天一下子变得幽暗阴晦,凄冷的风景也令人不寒而傈。
屋檐和楹梁忽明忽暗,五色的光芒不停地变更。
在旁观看的人都只剩下了惊骇的
韩愈这首诗揭破神仙骗术,批判封建迷信,在当时很有针对性,目的在于警醒世俗大众,认清得道成仙的欺骗伎俩。
诗歌的结构简洁明了,在叙述学道成仙的种种传闻时,韩愈巧妙地运用了诸如“慌惚难具言”、“踯躅谁敢前”、“影响无由缘”等模糊而闪烁的措辞,暗示了这些所谓的神仙事迹,实则缺乏确凿的见证和真实的依据,只是被一传再传,愈发神秘玄乎。这种表达方式,无疑让头脑清醒的读者洞察到了其中的虚伪和欺骗。
在后半部分,韩愈痛心地写道:“往者不可悔,孤魂抱深冤。”他以此感叹谢自然这位寒女的悲剧,她因迷信和愚昧而丧命,这样的悲剧已经无法挽回。但韩愈又提醒:“来者犹可诫”,希望后
韩愈(768年-824年12月25日),字退之,河南河阳(今河南孟州)人,一说怀州修武(今河南修武)人 ,自称“郡望昌黎(今辽宁义县)” ,世称“韩昌黎”“昌黎先生”。中国唐朝中期官员、文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。秘书郎韩仲卿之子。元和十二年(817年),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,从平“淮西之乱”。直言谏迎佛骨,贬为潮州刺史。宦海沉浮,累迁吏部侍郎,人称“韩吏部”。长庆四年(824年),韩愈病逝,年五十七,追赠礼部尚书,谥号为“文”,故称“韩文公”。元丰元年(1078年),追封昌黎郡伯,并从祀孔庙。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名列“唐宋八大家”之首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。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与柳宗元、欧阳修和苏轼并称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。倡导“文道合一”、“气盛言宜”、“务去陈言”、“文从字顺”等写作理论,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。著有《韩昌黎集》等。 444篇诗文 1755条名句
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:草木之无声,风挠之鸣。水之无声,风荡之鸣。其跃也,或激之;其趋也,或梗之;其沸也,或炙之。金石之无声,或击之鸣。人之于言也亦然,有不得已者而后言。其歌也有思,其哭也有怀,凡出乎口而为声者,其皆有弗平者乎!
乐也者,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,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。金、石、丝、竹、匏、土、革、木八者,物之善鸣者也。维天之于时也亦然,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。是故以鸟鸣春,以雷鸣夏,以虫鸣秋,以风鸣冬。四时之相推敚,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?
其于人也亦然。人声之精者为言,文辞之于言,又其精也,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。其在唐、虞,咎陶、禹,其善鸣者也,而假以鸣,夔弗能以文辞鸣,又自假于《韶》以鸣。夏之时,五子以其歌鸣。伊尹鸣殷,周公鸣周。凡载于《诗》、《书》六艺,皆鸣之善者也。周之衰,孔子之徒鸣之,其声大而远。传曰:“天将以夫子为木铎。”其弗信矣乎!其末也,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。楚,大国也,其亡也以屈原鸣。臧孙辰、孟轲、荀卿,以道鸣者也。杨朱、墨翟、管夷吾、晏婴、老聃、申不害、韩非、慎到、田骈、邹衍、尸佼、孙武、张仪、苏秦之属,皆以其术鸣。秦之兴,李斯鸣之。汉之时,司马迁、相如、扬雄,最其善鸣者也。其下魏晋氏,鸣者不及于古,然亦未尝绝也。就其善者,其声清以浮,其节数以急,其辞淫以哀,其志弛以肆;其为言也,乱杂而无章。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?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!
唐之有天下,陈子昂、苏源明、元结、李白、杜甫、李观,皆以其所能鸣。其存而在下者,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。其高出魏晋,不懈而及于古,其他浸淫乎汉氏矣。从吾游者,李翱、张籍其尤也。三子者之鸣信善矣。抑不知天将和其声,而使鸣国家之盛邪,抑将穷饿其身,思愁其心肠,而使自鸣其不幸邪?三子者之命,则悬乎天矣。其在上也奚以喜,其在下也奚以悲!东野之役于江南也,有若不释然者,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