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月皎夜光
佚名〔两汉〕
明月皎夜光,促织鸣东壁。
玉衡草孟冬,众星何历历。
白露沾野草,时节忽复易。
秋蝉鸣树间,玄六逝安适。
昔我同门友,高举振六翮。
不念携手好,弃我如遗迹。
南箕北有斗,牵牛不负轭。
良无盘石固,虚名复何益?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明亮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夜空,东边墙角下不时地传来蟋蟀的吟唱。
北斗星中的玉衡星已指向了孟冬,天上众多的星星是这样闪烁璀璨。
晶莹的露珠啊已沾满了地上的野草,时节流转转瞬间又是夏去秋来。
树枝间传来秋蝉断续的鸣叫,燕子啊不知又要飞往何方?
昔日与我携手同游的同门好友,已经举翅高飞腾达青云了。
可是他们一点也不念曾经的交情,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把我抛弃!
箕宿四星、斗宿六星都不能用来盛物斟酒,牵牛星也不能用来负轭拉车!
再好的友情也不能像磐石那样坚固,仔细想来炎凉世态虚名又有何用?
注释
赏析
此诗开篇写道:“明月皎夜光,促织鸣东壁。”在皎洁的月色光下,蟋蟀在低吟,并交织成一曲无比清切的夜之旋律。在此,诗人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环境,不但表现出环境的幽静,心境的凄然,而且也暗示了时间是很晚了,也就是下半夜时间。再看夜空,“玉衡指孟冬,众星何历历。”北斗横转,那由“玉衡”“开阳”“摇光”三星组成的斗柄(杓),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“孟冬”,闪烁的星辰,更如镶嵌天幕的明珠,把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。一切似乎都很美好,包括那披着一身月光漫步的诗人。在中国古代,人们都是根据斗星所指方位的变换来辨别节令的推移。据金克木先生解说,“孟冬”在这里指的不是初冬节令(因为下文明说还有“秋蝉”)
创作背景
此诗是《古诗十九首》之一。《古诗十九首》的时代和作者向来是汉魏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,各种观点异彩纷呈。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,找不到“古诗”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。《明月皎夜光》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孙明君.《青青陵上柏》的作者与作年辨.陕西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 2014(01).
2、
徐中玉 金启华.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(一).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9:237
简析
《明月皎夜光》是一首文人五言诗。此诗前半部分从描述秋夜之景入笔,抒写诗人月下徘徊的哀伤之情;后半部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同门好友“一阔脸就变”的卑劣之态,同时又表露出其不谙世态炎凉的惊讶、悲愤和不平之情。全诗借景抒情,情景交融,把失魂落魄的感叹、愤激、伤痛和悲哀,始终交织在一片星光、月色、螺蜂、蝉鸣之中。
天门
佚名〔两汉〕
天门开,詄荡荡,穆并骋,以临飨。
光夜烛,德信著,灵浸鸿,长生豫。
太朱涂广,夷石为堂,
饰玉梢以舞歌,体招摇若永望。
星留俞,塞陨光,照紫幄,珠熉黄。
幡比翅回集,贰双飞常羊。
月穆穆以金波,日华耀以宣明。
假清风轧忽,激长至重觞。
神裴回若留放,殣冀亲以肆章。
函蒙祉福常若期,寂漻上天知厥时。
泛泛滇滇从高斿,殷勤此路胪所求。
佻正嘉古弘以昌,休嘉砰隐溢四方。
专精厉意逝九阂,纷云六幕浮大海。
二犬情深
《东观汉记》〔两汉〕
咸溪县童镛家,畜二犬,一白一花,共出一母。性狡狯,解人意。日则嬉戏,夜则守门。后白者倏目盲,不能进牢而食。主人以草藉檐外卧之。花者衔饭吐而饲之。夜则卧其侧,几二年余。及白者死,埋诸山麓,花犬乃朝夕往,至葬处则默哀,若拜泣状,良久乃反。
新序·刺奢(节选)
刘向〔两汉〕
士尹池为荆使于宋,司城子罕止。而觞之。南家之墙拥于前而不直,西家之潦经其宫而不止。士尹池问其故,司城子罕曰:“南家,工人也,为。鞔者也。吾将徙之,其父曰:‘吾恃为鞔,已食三世矣。今徙,是宋邦之求鞔者,不知吾处也,吾将不食。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。’为是故吾不徙。西家高,吾宫卑,潦之经吾宫也利,为是故不禁也。”士尹 池归,荆适兴兵。欲攻宋。士尹池谏于王曰:“宋不可攻也,其主贤,其相仁。贤者得民,仁者能用人。攻之无功,为天下笑。”楚释宋而攻郑。孔子闻。之曰:“夫修之于庙堂之上,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,司城子罕之谓也。”